近日,中美科技合作问题再度引发关注。《中美科技合作协定》(以下称《协定》)已于8月27日到期,但迄今未传出续签消息。有人担心,中美关系的起伏和美国泛化“国家安全”概念的做法,将再次危及中美科技合作和全球科技发展前景。
科技合作造福中美、惠及全球
《中美科技合作协定》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签订的首份政府间协议。《协定》涵盖的合作范围从农业逐渐拓展到公共卫生、环境保护、高能物理、新兴能源等多个领域,催生了中美政府、高校、企业间的诸多合作项目,促进了两国人文交流,不断造福中美乃至全球民众。
美国国会一项报告指出,美国在《协定》及科技合作中获得大量研究资源、人才红利和经济利益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“孕妇补充适量叶酸对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有巨大功效”。此项成果已被全球50多个国家应用,成功防止数百万死胎或胎儿缺陷的发生。
美国国内政治阻碍《协定》续签
签订后的40年间,《协定》保持每5年一续签的节奏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,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和定位发生巨大变化,数次将《协议》和中国科技合作推向十字路口。
《协议》本应于2023年8月再次续签,但续签前两个月,加拉格尔、巴尔等共和党反华议员以致信美国政府、提出法案等方式,声称“中国利用《协定》达到军事目的”,要求拜登政府不续签《协定》。经协商,中美将《协定》续签有效期缩短为6个月。经过2次艰难续签,《协定》于2024年8月27日再次到期。而此次续签,将在美国国内面临更大阻力。
美国科学界一些人认为,知识产权、数据安全、个人隐私等问题的出现,使《协定》已经过时,中美需要围绕许多新兴、复杂的核心问题开展谈判,将《协定》“全面更新”。一些美国政客甚至将地缘政治博弈和战略竞争置于科技合作之上,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阻挠正常科技交流。2024年3月,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法案,要求“对美国国务院与中国相关的任何科技协定”展开更严格审查。2024年6月,“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”以“评估对美国国家造成的损害”为由,要求美国商务部提供《协定》相关信息。一些议员甚至敦促拜登“停止对美国的破坏,就让《协定》到期”。
尽管形势不容乐观,但《协定》续签或更新仍有希望。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合作仍十分看重。国际顶尖科学期刊《自然》杂志网站2月发表评论《终止美中科技合作协定会是一个危险的愚蠢行为》,认为美中科技合作利大于弊。政府层面的沟通与谈判也仍在进行。8月28日,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称中美正就《协定》“进行沟通”,沟通内容包括“任何此类合作的必要护栏,加强透明度和科学数据互惠的规定”。
中美科技合作合则两利、分则两伤
从《协定》和科技合作本身看,中美科技合作责任重大、前景广阔。当前,不论是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,还是全球变暖、核扩散、新型毒品等跨国威胁,都需要大量国际合作,需要全球前两大经济体的共同参与。
从中美关系看,《协定》的未来不仅关乎中美科技合作的领域、透明度、法律保障等问题,也有巨大象征意义,是观察中美关系走势的重要窗口。在美国大选日临近、地区热点问题延宕、中美关系风险积聚之际,科技合作或许能为双边关系和地缘政治环境增添稳定能量。
近年来,美国一些人信奉“科技闭关锁国”,接连出台限制措施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。这既高估了美国自身能力,也低估了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决心。不论是“两弹一星”、载人航天,还是北斗导航、芯片攻坚,都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决心和能力。全球一体化大势不可阻挡,科技创新共建共享的大势不可阻挡。若执意构筑“小院高墙”,结果只能是“坐井观天”。希望美国以更开放的心态,与中国共同维护和促进科技合作生态,共同创造科技合作未来。(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)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