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近年来,越来越多小年轻迷上了中医养生局,一下班就扎堆体验推拿、拔罐、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,杭州不少中医门诊都变得一号难求。不仅如此,连各大中医院陆续推出的“乌梅汤”“轻盈茶”“生发饮”等处方也一度脱销,火爆程度出人意料!
其实,杭州自古就有浓厚的中医文化,早在南宋时期医药业就成为了杭州的一大产业,民间药铺遍布大街小巷,而到了清朝,杭州更被称为“医学之乡”。有杭州人就凭借一张几乎失传的秘方,发现了中医长盛不衰的秘密…
"
20多年前,方回春堂一位汪先生来到我家,希望从我的藏书中,能找到有关“方回春堂”创办的时间。后来我从书中查到,它是在清顺治六年(1649)创立的。他高兴至极,临走时拜托我:请多留心一下有关“方回春堂”的老物件。
摄影/楼航
一晃二十多年过去,我没有见到有关“方回春堂”的只字片纸,但汪先生当年叮嘱我的话一直记在心里。
角落里,意外发现“回春堂抄”
8月17日,我来到“二百大”收藏品市场。在一个角落的摊位上,瞄到两本小册子:“回春堂抄”《外科祖传撮要》(卷七)和《祖传外科撮要》(卷九),纸张发黄,封面注明“共拾二本”。
翻开一看,内中都是丸散锭丹的药方。
摊主叫何远景,是山东菏泽人,这两本手抄本,他说是在菏泽农村收来的。“你看看,这毛笔字写得工工整整,要花多少时间!”故要价每本350元。
摄影/谢迎庆
但他不知道这册子的内容是药方,更不知道是“回春堂抄”的。我便与他讨价还价。他恳切地说,你看看,从山东菏泽到杭州来一趟,要路费,要吃住。我听听,此话也有道理,最后以200元一本、两本400元买下了。我又问他,这应该有12本,怎么只有两本呢?他说:收来的时候就只有2本。我深感美中不足。
多方查寻
“回春堂抄”本抄录了什么?
回到家后,我便颇有兴味地查阅这两册书的出处。
我从历代古籍医书中查来查去,查不到《外科祖传撮要》的书名。倒是查到明代医学家薛已(1487—1557)著有《外科枢要》一书,此书中的医案和药方,与“回春堂抄”《撮要》一对照,对不上号。我再上网去查,也没有此书存在的信息。
我想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毛丹漪老师,便向她请教。毛老师告诉我:听这个书名,应该属于医药文献方面。她向我推荐了该校博士生导师、专门研究中医医史文献的郑洪教授。郑教授说,至今没有中医书用“祖传”二字,这应该是外科祖传知识的摘要记录。
经郑教授一点拨,我的脑子顿时开了窍。这《外科祖传撮要》,应该是回春堂主人抄录历代医籍秘方,或者是药店经典药方的集成。
再一查《撮要》中记载的药方,果真都有出处。如:三仙定痛散,出自《御要院方》卷九,现今的药名是定痛散;天降白雪丹,出自《医宗金鉴》,现今的药名是白降丹;外感正气丸,出自宋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现今的药名是藿香正气丸;神仙聚宝丹,出自《杨氏家藏方》,现今的药名是聚宝丹;通经丸,出自《医略六书》卷二十六,现今的药名是利血通经丸和活络通经丸等。
按照两册《撮要》91个药方计算,12册《撮要》应该记载了500多个药方!不由人心生钦佩和感慨。
鉴定纸张
“回春堂抄”本抄于何时?
出处查清了,还要搞清《撮要》抄录的时间。我想到了杭州宣纸老字号浣花斋(1929年,鲁迅曾在日记中写道:“得委托许钦文至杭州浣花斋所购信笺四十余种”)。于是我向浣花斋主人赵军先生请教,请他对抄本所用的纸张做个鉴定。
杭州浣花斋荷花笺 选自《鲁迅信札藏笺》
赵先生相当仔细地查看了纸张后说:这是清代中、晚期的平浆纸,纸厚薄比较均匀。
听后我一阵高兴。看来《撮要》是在乾隆至同治、光绪年间抄写的。
回来后,我去相熟的文印店打印文稿,店里的老师傅看到我手中的《撮要》,火眼金睛地指出,书边上有过火的痕迹,“这两册书会不会是从火中抢出来的?”
此时我心中对这《撮要》的辗转身世有一番初步的猜想,听老师傅这么一说,再看这发黄的书页边上果然不平整,似有火烧痕迹。于是接着两天,我又先后向省、市消防部门的相关同志请教,他们告知我:目前对古书的过火时间的鉴定,尚有难度,故不能确定。
摄影/蔷薇夕阳血
再找专家
“这是重要文献史料”
查寻至此,我心中仍不踏实。8月24日,我和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原主任陈谊约好,26日下午携书来到孤山的古籍部,请陈谊先生再作一番鉴定。
陈谊看后,给出了他的意见:所谓“祖传”,是古人手抄的历代验方,形成了一个药店的药材特色。这“回春堂抄”本的抄录人,必定是药店的“老法师”(注:意谓经验丰富、资历深厚的老员工),看这一笔字,多少端正、遒劲!抄录的药方,应该是回春堂经过实践证明有治疗效果的秘方、偏方。
从这两册书的纸张时间上来看,应为清同治、光绪前后,亦有可能是咸丰以前的抄本。这样的药方抄本,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可惜其他10册尤其是第一二册缺失了,不能知道最早抄录于何时了。
至于“火烧”的说法,陈谊认为,应为火燎、火烤的痕迹。他还发现了虫蛀现象,而且是两种虫蛀的痕迹,一疑为蟑螂所咬,一是书米虫(白蠹虫)。
陈谊告诉我,古人手抄历代经验药方,在当时一般作为家庭或者药店参考使用,传承到今天是很有价值的,“值得保护和传承,是方氏回春堂重要的文献史料”。
摄影/肖奕叁
抄本背面,另有乾坤
有意思的是,在《撮要》卷九本的背面,写有“祭神礼记”四字。翻开内页,空白纸张上出现了“光绪六年 清明日办,潘陈枝名下横田太祖常田”等数行字,祭祀人叫“潘炳松”,祭品有“猪肉”“豆腐”等,并注明“太公葬庙后太妣葬下马山塘机口二处”。看来,这本《撮要》被这位光绪年间的潘炳松当作了记事本。
为了查明此人,我从常州图书馆的官网上查到了《毗陵潘氏世经堂活字本》家谱,这是常州人潘炳松与族人于民国六年(1917)纂修的。
幸亏有了这几行记事,以及“光绪六年”(1880)的清晰字样,才知道《撮要》到过常州。陈谊先生认为,两册书上的火烤痕迹,应该就是光绪年间在潘家留下的。
让我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,来做一番关于《撮要》百余年流落在外的猜测:
清咸丰年间、1860年前后,太平军先后两次攻陷杭州。城破之际,百姓四处逃散,倾注回春堂人心血的《撮要》,被堂里老药工、原籍江苏常州的潘姓人氏,带到家乡常州,潘炳松便是他的后人。1937年“七·七”事变后,日军侵华,常州沦陷。潘氏后人很有可能到山东菏泽乡下避难,将此《撮要》随身带走。直至八十多年后的2024年,被何远景这位收破旧的人在菏泽乡下收到,遗憾的是只剩两本了。
摄影/九月和桃子
世上几多“回春堂”?
那么这个“回春堂抄”的回春堂,是不是杭州的回春堂?
经查:除了在顺治六年(1649)由杭州人方清怡创立的杭州回春堂外,湖南涟源有一家回春堂,是在清咸丰九年(1859)创立的,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时期。福州也有一家回春堂,是在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由仁和县(杭州人)张氏所开设。
我推测这个仁和张姓人氏,有可能是杭州回春堂派到福州去开设分店的,故仍袭用回春堂之名。杭州回春堂主人为有别于福州回春堂,加上了姓字——“方回春堂”。
当我查阅2009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、当时的上城区政协组织编撰的《走读中山路——杭州中山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拾遗》一书时,关于“方回春堂”一文的介绍中,果然出现“鼎盛时期,其分店遍布安徽、福建各地”这句话。
此后我又查阅到,2013年11月,方回春堂的传统膏方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时,申遗文本上也明确写有此句,同时还提到:“经典古方的失传现象堪忧,如何使之古为今用,还有待努力。”
摄影/探路小明
方回春堂的创始人方清怡出身中医世家,富藏历代医书。自清顺治六年开创至乾隆、嘉庆(1800年前后)的百余年里,经方氏几代人不断积累、发展、完善,不但有了相当丰富的学识,更是博采众长,将古代医学史籍中的良方甚至宫廷秘方,纳为己用。
据《武林坊巷志》记载,“自顺治至康熙年间之初四十年间,外郡人称武林为医薮”。“医薮”一词,特指杭州,因当时杭州医学繁荣,众多名医聚集,而被称为医学之乡——回春堂便是当时杭城药业的“六大家”之一,这个词汇反映了当时杭州在全国中医药领域的盛名和贡献。
由此看来,此回春堂就是杭州回春堂。
在医学繁荣的杭州,每一个“老法师”都曾是小学徒 绘图 吴藓藓
方回春堂建堂宗旨实证
“方回春堂”的得名来自“逢凶化吉,妙手回春”。创立时的宗旨是:严格遵从古代良方,精选道地药材,炮制各种丸散膏丹。以前鲜有文字依据,而今,有了这本“回春堂抄”的《撮要》作为佐证了。
“文字纪实,史书证‘堂’”。搞清来龙去脉,我思潮起伏,难以入寐,草成二绝——
“世上秘方万般找,方回春堂百年抄。
《撮要》渡尽劫波里,时来运转回家笑。”
“国土九百六十万,《撮要》只是一尘埃。
杭州之物回杭州,虽已残缺‘老命’在。”
这两本《撮要》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磨难,从浙江杭州到江苏常州,再到山东菏泽,辗转一圈,又回到“出生”地杭州。冥冥之中,它是沿着千年大运河的杭州——常州——菏泽,来回走了一圈!像一个漂泊在外的孤儿——不!它已经历练成世上孤品的“金身”回来了!
摄影/丁以婕
20多年前的一个承诺
成就世上孤品回杭奇迹
正是一个个
像文章作者丁老先生这样的“战士”
有那么多爱家乡
爱杭州的市民
杭州压箱底的家产才越来越丰厚
在此向老先生致敬
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杭州遗珍的故事
欢迎留言分享
《夜读》栏目期待更多“笔杆子”加入
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、落笔添香,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、新的发现、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,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,欢迎你成为“夜读”的分享人。
征稿邮箱:[email protected]。
来源/杭州日报西湖副刊
文字/丁云川
制图/叶丛
编辑/于佳、沈如意
责编/曹姣娜、谢俊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发表评论